学校-头部链接

发布时间:2019-10-24 00:00:00

学校-头部链接

发布时间:2019-10-24 00:00:00

教育科研

人社部认定的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简析——也谈我校教育教学效能的提升和长远发展(二等奖)(赵蔚芹)

  • 发布时间:2015-02-18 18:55
  • 访问量: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简析——也谈我校教育教学效能的提升和长远发展(二等奖)(赵蔚芹)

  • 发布时间:2015-02-18 18:55
  • 访问量:
【提要】 中职教育新课改要求职业学校不只要教会学生某一专门的技术,同时要培养塑造学生的延伸发展和转岗能力。但实际的中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课改和教改的成效。我校也不例外。在习李政府要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着力部署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提升我校的教学效能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育 教学 问题 效能 发展
中职教育新课改的进行,对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发挥和实际操作训练;在教学形式上也更注重过程、项目或模块考核,而不是一次或两次的集中考试;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求教育管理者更新观念,职业学校不只要教会学生某一专门的技术,同时要培养塑造学生的延伸发展和转岗能力等等。但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课改和教改的成效。结合我校的实际,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点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或者能引起某种程度上的反思和观照。
首先是教育上,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观念误差,认为职业学校就是学技术的,忽视对学生就业与再就业综合素养的培养。比如各类技能比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此种观念下的产物。一些中职院校包括我校在内,为了比武,可以让学生整个学期不上课而专注于比武单一项目的训练,殊不知,素养是长期教学相长潜移默化的结果,不是单项比武得奖就可以换回的。表面上看,获奖是学校和学生共同的荣耀,实际上破坏了教学管理规定,对学生的求学也是不公平的,一个学期至少六门课,这个损失如何弥补?要知道,我国正经历着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必然调整,一种教育如果仅仅只是训练学生单一的单个模块的就业技能(遑论这些技能是否已经落后),那无疑是不成熟的也是不那么恰当的,会给以后留下隐患。
对于谋求进一步发展的职业学校而言,比武获奖可以证明学校的实力,可以扩大口碑,广开生源,是必须的。但要处理好学生正常学习和比武训练的关系。个人认为,以我校每日的上课时间安排,比武训练是可以做到不影响正常上课的。
事实上,现如今的比武有华而不实多而滥的趋势,奖牌背后有多少技术含金量也是值得商榷的。最初比武的出发点原本是国家和地方为了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提升技术工人的地位,分流生源、扩大就业的美好举措,但我们应该理性和清楚地看到,这种美好的举措某种程度上正在被有些扭曲地实施着。
其次是课堂教学许多教师目标单一,只会倚重书本。以我校来说,汽车专业学科原本就是源于实践的学科,现实应用性极强,教学过程的重复示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所传授理论知识的适用性。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过分强调理论总结的特点和规律,无视学生岗位上面对的将是一辆辆各具特性的车辆,偏重强调记忆,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或听懂。结果特征记住了,但到了操作性强或实践性强的内容常常会无从下手。我们不难发现理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动手能力未必好,走上岗位后适应也不快的例子。还有的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训脱节,实训课组与组之间在同一个项目上不同教师讲解也不一样,在比武中会出现评价的差异,导致学生有些茫然和无所适从。这固然有学生本身的能力原因,教师的照本宣科或不规范教学让学生不求甚解也难逃其咎。
再次,不同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及其不同课程教师的调配也有需要改进之处。近几年我校的状况是不同专业课程会变,同一专业课程也会变;一门课程可以因人因需增加或减少课时等等。这种变不是顺应产业和政策之变,而是有点因人设课、因专业课程的无序重复以及标准不定而变。这给教育教学实效带来很多不定因素。比如汽车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不对应的状况就比较明显。以11级为例,我粗略查看了一下,前三年的课大体与其他专业相当,特别是专业课程少之又少。前三年28门课算上商务英语也只有5门课算得上专业课,之于在连续上了整整两年的《英语》和半年的《大学英语》后,是否还要再上《商务英语》,周课时还都是4个,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商榷和疑虑的问题。课程设置和教学要为现实就业和发展服务,那首先就得和专业,特别是劳动力市场需要匹配和衔接,这是培养适应性人才的前提、基础和要遵守的根本原则。
其实,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劳动保障部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有许多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给了各职业院校酌情变动之办学自主权,但也是基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2]的需要而给予的。
各课程教师调配的无序和混乱,则在一些基础性学科和专业技术课程上都有存在。以德育相关课程为例,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人都可以来上,只要有班级安排不过来,只要有人想要评教师职称需要课时,都可以来上,之于这些教师备课、教学状况结果怎样,有无反馈,好像也说不上到位,检查形同虚设。实际上,德育课是需要较广博的知识面和综合的职业素养才行的,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和内容来补充说明,而不只是念一遍书,传达一下文件,记一下笔记,课堂上给学生按照教参做一下练习和作业。而且,因为教材编写的局限,更需要教师纠正教材中的错误,而不是照本宣科,糊里糊涂。因为排课的随意性,有过教师对一个常识问题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错了不知,学生在底下不断提醒说老师讲错了,最后终于意识到的尴尬例子。
至于课程设置的重复主要表现在内容的重复只不过换了个教材名称而已。我想这一点,专业课教师应该心知肚明。结果是教师不懂得不需要温故知新,学生失去兴趣不求上进,混过就好。这对学校的长期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本质是师生共处于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中。这要求师生间、学生间无论在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还是在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都要进行充足和广泛的信息交流,并据此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通过相互沟通、影响、补充、促进,以实现教学相长。我想,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首先就是教师职业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之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吧。
最后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课改的深入程度不够,课堂提问的思维程度不高。大多数教师对教材浅尝辄止,教师课上讲得多,学生鲜有机会表达,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由于低水平的认知问题较多,教师提问后,要么总是自问自答,要么没有等待时间或等待时间过短, 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是那些学习水平低的学生,更是无法通过思考来回顾知识,咀嚼问题并回答问题。相信教师们曾经听过一些别人的课。因为有人听课,被听的教师为了营造气氛,常常有意识地降低所提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整体回答。表面上看,这样课堂的参与率高、气氛好,听课的教师也会给与这位被听课的教师一个比较好的评价,但事实上造成了讲授内容被学生全部理解的假象,课堂的实效就被忽略了。这是比较深层次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有几点建议:
一是职教工作者还是要将教育观念的更新落到实处,单一技能的工匠不再是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目的,中职教育由于生源素养的先天不足,更需要过程完整的职业教育素养积淀和塑造。所以,至少要让学生完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做为必须坚守的职业教育底线来保证。眼光放远,以智慧之心而不是以急功近利的方式装点门面,相信终有一日有能之校必有所为,有能之生必有所成,校生相辅相成,熠熠生辉。
二是学校应创设条件,提供平台切实(而不是流于口号)鼓励教师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学会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知识技能才不会落伍,问题才会被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
三是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结合浙江的产业发展情况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在不违背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相应规定的前提下,规范和稳定不同专业或者同一专业的课程构架和课时配备,不要随意加以改变,同时做好相应教师的中长期调配,各科室互相协调反馈,各尽职责,层层做好教学把控和督查。这样才能改变教学管理的无序和混乱,提高效能。
四是教师在教学前要全面了解教材体系,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实用的教案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比如精心设计问题,提问的难度控制在多数学生思考后能正确回答为宜,问题中要注重启发,提问后要有等待的时间。特别要注意因人施问,提高所设问题的科学性,合理使用复习提问、过渡提问、重难点提问、总结性提问等,教学要注重实效而不是表面好看。当然,学校教学的面子里子都好看是最理想的结果。
第五是建议专业课理论与实训要衔接上课,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同一个教师上完一节理论课,就去实训教室直接示范操作一节课巩固前课所学内容,所谓打铁趁热,这样的教学效能必定远胜各自上课。个人认为这会是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中职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这无疑会打破现存的僵化的教学状态,真实地检验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教师不断自我提高,而不是一味地靠炒冷饭进教室站讲台,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部署,要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1]; 6月23-24日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李克强总理则再次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2]。这对我校这样的中职院校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抓住这样的好时机,加上杭州限牌对我校毕业生就业的考验(这种考验是滞后的,也就是短期内不会马上明显地表现出来),和兄弟院校后来者居上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积极反思并认真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我们会再一次错失发展的好时机。写下此文,为了提升教学校能,也为了杭汽校的长远发展,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华网,2014年2月26日。
[2]、吴晶 刘亦湛;习近平: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新华网,2014年6月24日。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内页-底部版权信息

发布时间:2019-10-28 00:00:00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杭州 浙ICP备11061202号  
Copyright © 2019 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 页面版权所有